關於[成長]的文章:


就是因為我們不是全知,所以才會想要探索這個世界,而從中學習、體驗,這是人生的價值、也是電影的價值,他帶我們看不同的人生,從中得到劇中角色的人生經歷,增長並學習。 這部片探討許多的論點,親情、友情、愛情,自我認同以及對於人生的看法等等,主角們就像我們一樣,面對到的許多事,也讓我很有感覺,總會不自覺將這些角色投射在身旁的人。 電影一次說明了從出生到死亡的種種重大事件,從新生兒的誕生、阿弟的婚禮、奶奶的葬禮。 電影中也提到當代的教育問題,老師不求證也不願相信孩子的辯駁,更用大人的思想去解讀孩子,明明就只是一顆氣球,卻不明就裡相信他帶來學校是保險套,他連保險套是甚麼都不曉得,就算他拿的真的是保險套,對他來說,就只是一個透明的塑膠氣球罷了。看到孩子拍的照片,就以大人的優越姿態去嘲諷、恥笑,不願理解孩子的想法及思維,一昧地否定所有讀書以外的事物,我想這就是當時的教育。 「是不是我們看到的都只是一半?」雖說劇中簡洋洋說的話有點超齡到有點脫離電影情節,但也就是因為他的成熟,才能讓我反觀自己,反觀劇中這些不成熟得大人,就像他說的,我們常常都只看到我們眼睛所看見的,卻看不到自己背後的所有事情,我們...
就像是他的告白,屬於楊德昌對世界的獨白
陳奉
一一
2020-03-14 16:30:52
劇情
9
「你也會漂浮~」 最近在電影圈掀起一股小丑熱潮,並不是蝙蝠俠的死對頭「小丑」,而是讓許多小孩都會害怕的「小丑」潘尼懷斯強勢回歸了!!   《牠》改編自史蒂芬金同名小說「it」,而1990年上映的《靈異魔咒》是「it」的電影初代版。雖然我沒看過原著小說,但早在《牠》還沒上映時就已經看過初代版,假如有想要看初代版的朋友可能要有些耐性,因為這部在當時算是電視電影所以片長總達三個小時,但那時候本片是以交叉敘事的手法把主角們小時候的回憶與現在長大的經歷一口氣呈現出來,相較於2017年的《牠》則採用續集的方式讓故事變得不會太複雜也不會太沉悶。   而整部戲最重要的核心「小丑」跟舊版相比,我個人還是比較偏愛提姆柯瑞所飾演的舊版小丑,並不是比爾史柯斯嘉飾演的不好,而是舊版小丑帶有一種俏皮配上會讓人背脊發毛的笑容,不禁會起雞皮疙瘩。相較於新版小丑雖然更具侵略性,但沒有到會讓人在心理層面上留下可怕陰影的程度,反觀舊版小丑則有一丁點這樣的感覺。可是新版小丑利用jumpscare的技巧也成功展現出驚悚的氛圍,為整部戲增加不少有趣的看點,這也是新版和舊版之間最大的差異,善用配樂、剪輯和攝影技巧突顯...
《牠》高水準的恐怖電影!
晚安山丘

2017-09-13 00:43:26
劇情
10
七月與安生是關於兩個女孩,七月以及安生的故事。   七月與安生是從小認識的一對好姊妹。七月是循規蹈矩的乖乖牌女孩,安生卻勇於冒險不被常規所束縛。但儘管兩個人的個性如何不同,她們就像磁鐵兩端被對方吸引,成為了無話不說、形影不離的摯友。但純粹的友誼總是會遭遇歲月的考驗,當七月與安生逐漸長大,兩個人的世界在七月交了男朋友之後逐漸產生改變。社會上的期待與壓力,男女間的三角關係,人生目標的選擇的不同讓兩人的關係開始複雜。曾經是摯友的兩人關係在成長之後能夠不變質嗎?   《七月與安生》並不是罕見的題材。但導演利用了戲中戲的手法讓整部電影的層次更加豐富。電影開始於一本網路上的連載小說《七月與安生》,小說作者署名為七月,整本書以七月的視角講述七月與安生的故事。電影順著網路小說的脈絡與章節,讓觀眾們逐漸看到七月與安生之間關係的變化。但隨著劇情的進展,觀眾會逐漸發現小說中的七月與安生並不是真實世界中的七月與安生。而當中現實與虛構之間的部分是什麼?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懸念。   林七月、李安生與蘇家明之間的三角關係是推動劇情的核心。但《七月與安生》優於其他類似題材電影的地方:在於它的重心並不...
有一種關係叫作靈魂伴侶:《七月與安生》
只是有點捲
七月與安生
2017-02-20 13:36:19
演技
10
  只用簡單的人物和寥寥幾個場景就能建立起龐大架構的作品不多,而《不存在的房間》恰好就是這樣的作品。本片讓我想起1974年的電影《飛越杜鵑窩》(註1),一樣是發生在封閉空間裡的故事,卻如縮影一般反映了社會現實;《不存在的房間》表面上講的是一對遭監禁的母子,其中卻藏有更廣泛的象徵意涵。   框架 整部電影聰明地從傑克的角度出發,時不時安插一段獨白幫助觀眾理解傑克對「世界」的認知;於是我們很快發現傑克眼中的「現實」有別於一般,因為他從小就活在「房間」,母親也告訴他世界上就只有「房間」。正因如此,當母親點出事實,傑克的反應相當激烈--他吼叫、哭鬧,用盡一切力氣拒絕接受。 在旁觀者眼裡也許十分可笑,仔細想想卻很正常--傑克從出生開始認識的一切都侷限於房間,外面的世界對他而言是抽象、無法憑經驗去理解的。這就好像古時候的人類以為地是平的、認為地圓說是胡說八道;人類總是受限於框架,而當有人提出打破框架的論點時,許多成年人的反應也不比傑克好到哪去、甚至可能訴諸暴力。但人的知識總是有限,如果能保持開放的態度,或許較有機會像傑克一般踏出房門發現另一片天空吧? 片中有許多拍攝天空的鏡頭,想必...
不存在的房間_受困的是身體,抑或是心?
強納森
不存在的房間
2016-03-07 02:27:53
演技
10
  青少年的成長故事似乎是許多電影題材能見度高的一種,不論是這時期的中二、偏執,充滿各種天馬行空的奇幻奇想,還是抑鬱不得志的悔恨等,千變萬化的心路歷程,自然綻放出迥異的人生小劇場;尤有甚者,歸類於這種類型的故事主人翁,偏偏又多是演繹空間極大的典型怪咖,弱不禁風、粗框眼鏡、富有一身才能但就是不得人疼是為男生;小隻肥嘟、穿著邋遢、聰明善解人意但就是毫無女人味則為女生。 在關鍵的身心靈發展階段,鬱悶總是突如其來報到,輕則自立自強,相信總有一天海闊天空;重則可能就像《女孩愛愛日記》中的少女米妮,沉溺於禁忌般的性愛,藉以找出自我存在的價值,以及自身迫切被需要感,看似弔詭的性啟蒙一事,實際上一點也不奇怪;轉大人必經的滋味,莫過於此。     在日舞影展與柏林影展亮相的《女孩愛愛日記》,不僅獲得不少好評,還獲得日舞影展最佳攝影,更一舉摘下柏林影展世代單元最佳劇情片,並獲棕櫚泉影展值得關注導演的肯定,受盡各界矚目,有賴於其誠實、幽默且細膩般刻畫出懷春少女的私密角落。 七○年代舊金山,身材豐潤的15歲少女米妮慾望滿溢,她將心事露骨而詳實地紀錄在錄音機裡,並轉繪成一幅幅生動畫作。原來,...
《女孩愛愛日記》轉大人的滋味
散場二三事
女孩愛愛日記
2015-07-28 00:16:39
演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