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2012年3月聖地牙哥公園發生一樁因同志歧視所造成的傷害案,造成被害者陷入重度昏迷,並於三個星期後重傷不治離世,而後因為社會與論與一連串抗爭,終始原先束之高閣7年有餘的反歧視法在這一波壓力下通過,同時此年度的人口普查,也讓普查者表態性向,此外,也修正捐血等相關捐贈規定,就某個程度來說,此次的受害者如同殉道者般促進了該國對於同志的反歧視進展。
導演借用此一事件,架構了這個故事,然後外掛了父親的觀點,顏色的使用在這部電影佔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紅色的性慾流動與暴力誘惑對比著藍色散發的略帶寒意的溫暖與無盡的憂愁,兩者在這部電影彼此交融出現,引導著觀者走過主角的心靈處境。
導演也藉由父親的疲於奔命籌措主角的醫療費用來闡述智利的社會結構、醫療與社會保險制度在現況上的不足,讓觀者一窺大多數人不大熟悉的智利樣貌,而父親也在這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對於兒子長期的漠視與疏離,只因他把自己的全部幾乎投入於工作之中,就如同他所販賣的假人模特兒,是那樣的對於外界事物感到無感或是面無表情,不過最終他還是因為兒子的關係走出這層冷漠,開始探索他所不知的兒子,在此我們看得到一位老父親心中的諸多掙扎與接受,同時導演也開始大量使用長鏡頭來讓觀眾凝視這位父親那寫在臉上的苦與心情轉折。
當然身為一部同志片似乎性愛鏡頭是避不掉的,只是導演使用的方式十分粗暴,總是在觀眾還沒準備好的狀態下就插入畫面,且全部的性愛畫面都看不到在交媾中的臉,彷彿性愛這件事之於同志是那般的羞恥與不堪,就如同大多數人觀看這族群的偏見;此外,電影的最後一段的置入對在下來說是頗為唐突,不過就後續找到的資料來看,這段是導演刻意的致敬高達的《輕蔑》Opening Scene,好吧,我得承認自己的腦裡資料庫還是少得可憐,怪不得和這片的共鳴度不是太高,不過最後這段的確是讓我錯愕了一下就是。
總括來說,這電影實在不是我的菜,有點過於緩慢的情緒推衍,雖很容易看得出他想講什麼,但是又有些晦暗,讓人有些不耐,至於後續力道強不強,最起碼對我來說,引起的共鳴不是太高就是,但我仍舊相信這部電影還是頗為可觀。
故事劇情:3
氣氛營造:6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