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 篇文章
Why so serious ?
黑暗騎士

影評 《敦克爾克大行動 IMAX》-- 以退為進,以進為退

2017-07-22 22:05:20


 

 

一如克里斯多夫諾蘭在訪談中的再三強調,《敦克爾克大行動》確實借鏡(或是重拾)了許多包括《貪婪》《日出》等早期默片、偶像希區考克的運鏡、《西線無戰事》等前輩經典的拍攝技巧,近年的《瘋狂麥斯:憤怒道》《地心引力》顯然也給了克里斯多夫諾蘭十足的信心投入同樣多以畫面推動敘事、聚焦事件當下的A級製作大片,與其說是克里斯多夫諾蘭拍過最好的(事實上也不是),倒不如說是他至今拍過「最簡單」的。

 

嚴格來說,此片正如諾蘭所形容,與其將之定位為戰爭電影,懸疑驚悚片其實更加貼切。電影並沒有特意放大戰爭血肉模糊的傳統印象,反而是專注於營造身處戰場的肅殺氛圍與危機四伏的緊張感,全片幾乎都在和緊湊的時間賽跑,不停在龐然壓迫力的鞭策之下推動劇情,跟隨主角想方設法撤離戰區,搶在油箱耗盡前擊落無所不在的敵人,開著民間船隻前往戰場援救渴望返鄉的盟軍,如此急速的敘事張力,可以明確感受到諾蘭的愛作《恐怖的報酬》《捍衛戰警》對本片的創作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高純度的視覺敘事、高規格且講求傳統工藝的場面調度是此番的最大訴求,單論技術面而言,對已是大片幅膠捲拍攝老手的諾蘭自然可輕易創造出一幀又一幀的壯闊奇觀,但純以故事論就,本質相對於出色的技術性來說其實顯得相當平凡,架構一如既往的非線性、利用交叉敘事堆疊轉折,多是些很典型、對諾蘭而言輕鬆上手的技倆,唯獨較難人可貴的是突顯小人物的奮鬥,而非頌揚英雄的偉業或是戰略上的卓越,不過有些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將「撤退」的精神過度的「浪漫化」。

 

《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核心情感與前作《全面啟動》《星際效應》有著相似的共通連結,這三部作品不約而同的流露出克里斯多夫諾蘭對「回家」這份情感的私人迷戀;離家是為了還有家可以回,但返家的路途卻總是巔簸。雖然敦克爾克事件算是自己家鄉的故事,但諾蘭也清楚這場戰役在每個人眼裡有不同的史觀評斷,基本上電影的立場偏向肯定這起行動的成就,但也不否定其他層面的失策,觀點十分主旋律,但不多作政治批判或個人註解。

 

 

如果說《全面啟動》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星際效應》的馬修麥康納是克里斯多夫諾蘭作為一名父親念家的情感寄託,那麼扮演年輕英軍的新人演員菲昂懷海德便是諾蘭此次對返家之情最直接的自我投射,電影刻意不去探索這場撤退的歷史意義,而是聚焦撤退之舉的重要性;哈利史泰爾斯在片中代表著榮譽心較高的軍人視角,總是疑惑敗仗是一件可恥的事,為何人們卻向敗退的我們獻出溫暖的擁抱,正如片尾一名長者所言,只要你們回家,這樣就夠了。仗可以改日再戰,但家若回不了,連下回奮鬥的機會都沒有。

 

敦克爾克大行動》70釐米的的聲畫震撼力絕對是驚人的無懈可擊,身為IMAX技術的最佳代言人,諾蘭毫無失職,海灘無比壯麗、海上空戰驚險刺激、人物特寫飽滿且生動,效果最好的時候通常是湯姆哈迪的空戰戲,那海平面的遼闊感實在巨大的難以言喻,身歷其境的衝擊只有在IMAX影廳才能完美體驗。除了講求畫面的精雕細琢,諾蘭也一向注重混音的寫實感,《敦克爾克大行動》的音效製作毫無疑問的紮實,並且維持諾蘭一貫作風,使音效與配樂融為整體性的節奏演出,在關鍵時刻交織出磅礡的戲劇能量。

 

 

像這類將劇情主軸完全聚焦「事件當下」的電影其實不在少數,除了前面提及的《地心引力》,保羅葛林葛瑞斯的《怒海劫》、彼得柏格執導的《紅翼行動》《愛國者行動》《怒火地平線》等片也皆是採取相同手法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但是這些作品在故事前段都有為主要角色鋪陳各自的日常生活,讓觀眾花點時間認識他們,而諾蘭選擇直接跳過這個步驟,連在過程中都鮮少抽空讓觀眾熟悉人物的性格與出身背景,手段可謂俐落大膽。然而比起過往繁複又令人深陷著迷的非線性結構魔力,雖然《敦克爾克大行動》也有三條時間軸的交錯,但不可否認地,可看性確實遜色許多。

 

全片不乏底子深厚的英國演員,但最讓我印象深刻卻是首登大銀幕的「一世代」哈利史泰爾斯,他完全是演員的料,演技自然又充滿活力,甚至有幾分瑞凡費尼克斯和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年輕時的風采。強烈懷疑諾蘭根本是肯尼斯布萊納的腦粉,每次給肯尼斯的畫面,全都是主角等級的史詩鏡頭,把咱們肯爺拍得帥到掉渣。誰說米高肯恩沒演的(只是沒露臉而已)!明明就有!連特別感謝也有他!和湯姆哈迪通話的那位長官的聲音超好認的啊哈哈!私心覺得這幾年的漢斯季默只有在和諾蘭合作的時候才會拿出七成以上的功力,其他時候都是拿錢找樂隊了事。

 

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按讚訂閱 : https://www.facebook.com/filmisland/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7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