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2017)
由《傲慢與偏見》、《贖罪》的英國導演喬萊特所帶來的最新英倫典雅風格作品,帶觀眾重返 1940 年溫斯坦邱吉爾甫任英國首相的頭一個月。由片頭的納粹德軍歷史畫面拉開序幕,記錄了邱吉爾在家中、在戰情室、在下議會中如何度過這英國史上最黑暗、最瀕臨絕望的短短幾週。
德國的閃電戰席捲了全歐洲,比利時已淪陷、法國更是岌岌可危。眼看德軍已兵臨城下,僅隔一道英吉利海峽便能攻佔不列顛,而大英帝國的部隊卻幾乎全軍覆沒。歷史的重量壓在邱吉爾的肩頭上,面臨反對黨與保守黨的反對唱衰、戰時內閣的政治算計,以及庶民與軍兵的生死一線,究竟是否應順從主和派與納粹簽訂不平等的休戰條約,「留得江山在,不怕沒柴燒」,還是應該力戰到底,寧死不屈?
二戰的歷史大家早已不陌生,邱吉爾的傳奇身影更是屢見於各影視作品之中。然而,《最黑暗的時刻》仍成功在諸多「邱吉爾」中,重新帶給觀眾一個全新的、甚至指標意味濃厚的詮釋(歸功於蓋瑞歐德曼精湛的演出)。同樣地,它也跳脫一般戰爭片常見的型式,以幾乎零戰爭前線畫面的方式,將焦點投射在相隔千里的戰情室以及當中的棋盤推演。雖然視覺震撼較不直接,但也因此走出一條新的路。從幕後看戰爭推演,領導者內心的天人交戰,戰火並不比前線來得緩和。
整部片最大看點,便是飾演主角的演技派男星—蓋瑞歐德曼。突破他過去一向比較穩重、踏實的銀幕形象,歐德曼在本片中也帶出了邱吉爾一些輕盈活潑、古靈精怪的老頑童樣貌。穿上重達他體重一半的增胖裝扮,輔以神乎其技的特殊化妝,歐德曼幾乎消失在層層妝髮之下。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大量的特寫鏡頭中,看到歐德曼精心雕琢的情緒表情,在談吐中也自然地捕捉到邱吉爾慣於嘀咕呢噥的大舌頭碎唸。本屆奧斯卡影帝熱門,當之無愧。
由莉莉詹姆斯飾演的隨行打字秘書、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斯飾演的邱吉爾夫人、史蒂芬迪藍飾演的主和派外交事務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其實不管扮相或演出都可圈可點,更不用提班曼德森的喬治六世國王—他完整體現了受口吃所苦、夾在兩派人馬之間的陰鬱孤傲。但配角們全都沒有足夠的戲份,這完全是邱吉爾的個人秀,其他人只能在旁點綴簇擁,不時擔當一下推展劇情的工具,少了各自的深入探索難免可惜。
事實上,這部片最不突出的,大概就是劇本了。雖然演員們表現亮眼、製作技藝高超,但核心的劇情發展其實脫離不了傳統傳記片型式的通俗範本。片中有幾處角色心境的轉折,讓人摸不著頭緒,會有種劇情安排本如此的生硬感。後半段關鍵的一場地鐵戲,更是顯得過於刻意,試圖營造出的親民感,反而有種政治作秀的矯揉感。
撇除故事來說,技術層面還是值得讚賞的。鬼斧神工的化妝就不用說了,還原度高的場景設計,也將二戰期間的軍事單位和皇家宮廷,完整搬到大銀幕上。《愛蜜莉的異想世界》與《醉鄉民謠》的法籍攝影師 Bruno Delbonnel ,也為這部片帶來一如片名般的黑暗迷濛感。大量的鳥瞰俯視鏡頭,似乎比擬著空襲轟炸的軍機視角,也加深了看著地上人們徬徨無助的距離感。拜倫敦陰霾天候、邱吉爾雪茄不離手、地下坑道塵土瀰漫所賜,攝影畫面流露出一種光影對比的顆粒感,以及如舞台劇的時代滄桑感。鏡頭的色彩、構圖和轉場也頗有意涵,像是常常使用屏蔽畫面的方式,帶出角色的孤立感。
義大利作曲家 Dario Marianelli 筆下的配樂,除了幾場邱吉爾出場的戲以鋼琴獨奏作為主題之外,大部分的旋律動機還是沒有太多異於以往英式傳記片常見的反覆弦樂節奏的新意。倒是聲音設計納入了重要的劇情元素—打字機的音效,頗有映襯《敦克爾克大行動》中滴答懷錶之感。
2017 年同時有《敦克爾克大行動》與《最黑暗的時刻》,攜手描述了當年英國面臨的緊要關頭,實是影迷之福。而兩部片共同的優點,就是他們並沒有把話完全說死。邱吉爾是否真的是戰火下的民族英雄,在本片中除了大量著墨在決策背後的倉促與猶疑,其實也留有待詮釋的空間。歷史向來都是事後諸葛,誰對誰錯在當下來看往往是霧裡探花,沒有絕對的標準。若將此片對比《星際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同樣在描述領導者在佈陣背後的沈痛代價,然而莉亞將軍卻主張反戰主義,只為保全希望的星星之火。因此,在戰場中沒有標準答案,時勢或許造英雄,但歷史則敘勛定功。《最黑暗的時刻》以紛亂對立的議場作為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象徵從古至今,世界的紛擾動盪和爭權奪利不曾停歇。唯有在不安穩的世局中,站穩了腳,找到忠於自己的姿態,才能在洪流中堅定不移。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