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討厭我爸,但我也有點喜歡他。」—— (引用自電影台詞)
故事講述一名父親在十三年前離家,兩個無法理解他的兒子卻在父親的告別式上,透過父親朋友的口述故事,填補、甚至化解過去十三年的空白和怨恨。
多重社會角色的不完美所致
其實我是心疼這位爸爸的,我不確定他走入婚姻的動機是什麼,是因為不小心有了孩子只好?還是被社會期待所逼只好?可當他選擇了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卻又傷害了自己其實深愛、也深愛自己的家人。
印象很深刻的一場戲是在父親的葬禮上,一名朋友唸出他的手寫信,其中他留給兒子的話是「謝謝你們放手讓我過我想要的人生」,離開一個社會角色需要多大的勇氣?當他走出家門的那刻起他已經決定犧牲和家庭的連結,但那不代表他已經不在掛念他們,就如他還留在家裡的那個菸盒,還有他留給妻子的那句「其實我一直都沒有忘記妳」。就算這封手寫信只是一廂情願(因為兒子們其實是被迫放手、對妻子來說不管還愛不愛都太過殘忍),我也認為這是導演對這個父親角色生命的最大祝福。
很多事情可以是一體兩面,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卻是一個兩肋插刀的好朋友。每個人在一生中的社會角色何其多,我們無法都兼顧、都做到完美,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迷人的,之於我們的選擇、之於我們能夠接受彼此的不同。
多了幾分甜美的遺憾
在離家十三年的付親葬禮上,要如何原諒?如何填補過去?導演在這裡安排了非常有趣而且特別的橋段,是請來參加葬禮的朋友們說一段和死者的故事,這些故事吉光片羽的串起兒子腦海中幾近消散的父親面貌,其中有一段關於葬禮的呼應也別有諷刺意味:
電影由從因為父親和另一位死者姓氏相同、導致賓客頻頻走錯開始,另一位死者葬禮排場之大、參與人數之多,小兒子向哥哥說道「你不覺得葬禮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嗎」;到電影的尾端,原來在那位有錢人葬禮上哭得最傷心的是被請來的演員。
這段前後呼應得非常的精采也投射出現在許多人的價值觀,事情不會只有表面,比起能有幾個人真心的懷念你,虛無的擁有偌大排場與充場人頭數真的非常可悲。
喪禮之於死者其實是毫無意義的,但之於生者卻是一個能夠一起流淚、回憶、互相擁抱,然後療傷、放下的儀式和過程。日本電影就是這樣淡得很深刻,尤其在親子關係刻畫上的細膩和貼近人心的程度都無法讓人置身事外。
故事在頭尾都強調了「火化」這個意象,回到前段,那透過父親朋友才真正了解父親的兩個兒子,在最後都留下了遺憾的眼淚,但我反而覺得這個遺憾是甜美的,因為就算父親的形體消失,他的靈魂卻已經在他們的心中重新活過來,如同母親最後拿出十三年前父親留在家中的那包菸,那縷從她嘴裡吐出的,與他的愛、恨都已經隨風而去,剩下的只有對他曾經存在生命中的感謝。
所以我想所有對家人的不諒解,都可以在這部電影中被溫柔回應。
-
此刻所有的不諒解是多麼微不足道,因為你的拒絕參與而怨恨的我,原來也從來沒有試著了解你的人生
你一直沒有忘記愛我,亦同我一直沒有忘記愛你,我和你的連結可以如此緊密卻刻意疏離......
謝謝你的曾經到來,我會永遠記得那縷從你口中吐出煙、是如今你幻化成的模樣,在我心中早已空下的、你的位置,在十三年後你終於再住進來。
電影爽度:6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9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