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使追殺令》(Jupiter's Moon, 2017, Mundruczó Kornél)的幾點觀察:
(涉及劇情討論,可能影響觀影樂趣)
※ ※ ※
1. 攝影是真的很厲害,雖然有時候有點炫技,但在大銀幕看很過癮。有時候鏡頭的刻意為之讓人不解,好比醫生出場的時候那個焦段變化,就像在說:看看這些玻璃上的死蒼蠅、屋頂上的貓、桌上的死鳥,這是我要給你們看的東西,來解讀我吧。或者一些剪點會故意留長時間,用場景或路人來傳遞一種不言明的訊息,在我看來這是導演的”技法”──只是並沒有那麼高明。
這種刻意當然也有成功的時候,例如一位病人被漂浮神蹟給整得很慘,當時攝影機在屋內360度轉轉轉之後,莫名退到窗外往下垂直俯瞰,這時觀眾並不清楚意義何在;一直到幾場戲之後,警官路過發現有人跳樓,又回到一模一樣的場景和鏡位,才發現正是那位病人自殺。
‧
2. 除了很多神乎其技的長鏡頭之外,攝影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開場醫生到難民營的時候,攝影機跟隨他穿過眾多人群,到了某個帳篷前,兩個小孩調皮地對著攝影機──沒錯,不是對著角色──做出開槍的動作。這很明顯是一個「穿幫」,但無論是因為何種原因保留,都足以構成意在言外的巧思(另外,該如何解讀結局的小孩倒數捉迷藏?)。
另一方面,無人機攝影也好、綠幕特效也好,相對於幾乎沒有破綻的飛行大場面,攝影在布達佩斯的飛車追逐戰卻又回到了最原始的主觀視角:畫面定在前方車底,穿越大街小巷,甚或硬生生撞上前方車輛,宛如第一人稱的賽車遊戲那般刺激。
‧
3. 阿利安從頭到尾飛行了十次,每一次都具有戲劇意義。
第一次是奇蹟的發生,人死而復生。
第二次是在難民營裡,有旁人見證的再次復活。
第三次是在病床前,彷彿要逗樂對方,漂浮在小孩頭上旋轉。病人見到神蹟,告訴小孩:把我們所有的錢都給他。
第四次是在水池,與醫生開始斂財之旅的第一站,以受驚嚇而跌入水池告終。
第五次是在逃亡中,從醫生家的高樓下降。這顆鏡頭用牆上移動的影子表現,經過不同窗戶的眾生相,最終影子與落地的腳完美銜接,沒有破綻。
第六次是在因種族歧視而出言不遜的病人家,也是唯一一次用神蹟來「作惡」。隨著視角360度旋轉,整個房間的重力似乎也跟著改變,人與雜物被拋來拋去。
第七次是在老婦人的病床前,讓她見證漂浮神蹟後死去。事後因此與醫生產生分歧,兩人分開。(有趣的是,這次『安樂死』的代價是自己狠狠撞上牆)
第八次是在地鐵爆炸後的逃亡,並安排了一名路人見證。畫面從地下通道升高到大樓樓頂,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驚人的場面調度。
第九次是在警察追逐戲的尾聲,在車子快撞上的那一刻,戲劇化地騰空飛起,再切到玻璃的反映畫面。
第十次是在結尾破窗而出的逃亡,漂浮在布達佩斯上空,終於人們開始仰望,整個畫面非常美麗。但警察雖然放下了槍,兩台直升機卻逐漸逼近,「天使」的去向仍舊充滿未知。
在大銀幕觀看和聆聽一切細節(配樂也好厲害!),還有一份感動是:電影真的是魔法啊,明知道這些都是假的,音畫打造出來的些「不可能」,就是能讓人心悅誠服!
‧
4. 終於寫到劇情,因為在我看來,這部片的「神性」,更成功地表現在畫面上、而不是人物與故事,這點有些可惜。整部片當然是一個當代歐洲的大型隱喻,披著娛樂片的外衣,這個宗教意味濃厚的主題,揉合難民、罪衍流動與贖罪、如何看待神蹟等議題,用想像力全開的奇幻來引導與討論,奠基在寫實上的非寫實就成了神蹟。只是每每拍到文戲的時候就讓人昏昏欲睡,醫生的故事線與轉折沒有很說服我,彷彿一直進不到他的角色世界,最後的自我犧牲與救贖也顯得有些莫名;另外「反派」部分的貓捉老鼠也沒什麼危機感,甚至有些愚蠢。扯更遠一點,故事後半段竟然被拍出一種同志情誼的感覺?而且應該不是導演本來的意圖。最終成品雖然有些東講一點、西講一點的雜亂,幸好這個超凡的創意有被完整執行,整體還是令人嘆為觀止。
--
◇ 看預告:https://goo.gl/b2ZqYo
(本片將於4/20在台上映!)
◇ 尋向影誌 Facebook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7
題材鮮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