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篇文章

影評 英格麗向西—社群網路背後的真真假假

2018-07-08 16:44:18


   ã€Œè‹±æ ¼éº—向西」的圖片搜尋結果

(電影海報)

    英格麗向西(亦譯:網美嬉遊記),英文片名《Ingrid Goes West》,是美國導演麥特.斯皮克的作品,由Aubrey Plaza與在漫威系列演出緋紅女巫的Elizabeth Olsen主演,本片並未在台灣本地上映,也不算是個格局與規模龐大的大作,但卻有其劇情意義呈現上的警世性存在。

 

    故事講述一名社群網路成癮的女子Ingrid,在母親過世後過度沉迷於當紅的App—Instagram,無法分清軟體與現實,依賴於社群網路,做出了許多荒謬的事。故事開頭,Ingrid在網路紅人Charlotte的婚禮上鬧場,只因Charlotte曾經回復過Ingrid的留言,Ingrid就認為她們成為了朋友,而Charlotte沒有邀請她出席婚禮很「不上道」,展開了報復行動。

 ã€Œè‹±æ ¼éº—向西」的圖片搜尋結果

    事件發生後,Ingrid在精神病院矯治了一陣子,但出院後仍不改其性,在時尚雜誌上找到了「新歡」Taylor,一個住在洛杉磯的「網美」,因此,Ingrid決定與Taylor搭上關係,模仿Taylor的一切,複製她的生活。Ingrid用母親過世後留下的大筆遺產在Taylor住家附近向編劇房東Dan租了一間房子後,展開了一系列瘋狂的行動:吃Taylor吃過的東西、和Taylor用一樣的頭髮、皮夾、手機殼……,為了真正認識Taylor,還綁走Taylor的狗,隔天再打給Taylor,說自己找到了她的寵物,成為了”Life savior”,也與Taylor有了更進一步的關係,在Taylor家吃晚飯,認識了Taylor的「藝術家」老公—Ezra。

Elizabeth Olsen and Aubrey Plaza in Ingrid Goes West (2017)

 

    後來Ingrid得知Taylor需要一台卡車來搬運拖車,抓住了機會,向Dan借了卡車且答應他會準時歸還,並欺騙Taylor是她的男朋友。當天,Ingrid沉浸在和Taylor共處的時光,和Taylor去了酒吧,在野外共度了一晚,Taylor還向她分享了「秘密」。後來Ingrid不但沒有如期歸還卡車,還撞上護欄刮傷了卡車,Dan因此沒辦法去成電影的劇本朗讀會,但Ingrid似乎毫不在意,她只注意到Taylor在Instagram上標註了她。

 Elizabeth Olsen and Aubrey Plaza in Ingrid Goes West (2017)

    幾天後,Taylor的弟弟Nicky從巴黎來找Taylor,且邀約Taylor一起去和擁有幾百萬粉絲的網紅Harley吃晚餐,Taylor馬上答應了,但Ingrid和Taylor約好了要去一場Ingrid好不容易將兩人擠上邀請名單的發表派對,但Taylor為了和Harley出去,認為Ingrid應該帶上「男友」Dan,而取消了這個約。

 

    沒想到當天晚上,Ingrid在Taylor的動態上看到她和Harley參加了發表派對,而不是去吃晚餐,Ingrid馬上著裝,前往派對現場,和Taylor「巧遇」,但殊不知Ingrid從來就不在派對的邀請名單上,Nicky和Taylor又懷疑Dan只是Ingrid的幻想男友,Ingrid就這樣被被潑了一攤冷水,被保安趕出場外,但Taylor仍然邀請她參加周末的泳池派對。

 ã€Œingrid goes west」的圖片搜尋結果

    為了圓自己的謊,Taylor決定和Dan弄假成真,真的和Dan成為男女朋友,參加了泳池派對。在派對上,Ingrid不小心被Nicky看見手機密碼,且被Nicky偷走了手機,發現了Ingrid手機裡有很多Taylor的資訊與照片,因此,Nicky威脅Ingrid用錢「租」回手機,否則就公開她的秘密。

 ç›¸é—œåœ–片

    Ingrid一氣之下,決定反擊Nicky的惡行。她騙Dan自己被Nicky毒打一頓,且被威脅要給出鉅額的錢才能拿回手機,希望Dan能夠幫她報仇,綁架Nicky。情急之下,Dan照做了,但過程中被Nicky打成重傷,Nicky也被Ingrid打暈後棄於沙漠,Ingrid以為能夠假裝Nicky的失蹤與自己毫無關聯,沒想到幾天後Nicky把所有事情告訴了Taylor,Ingrid一瞬間與Taylor關係盪到谷底,Taylor也不再與Ingrid往來。

 

    Ingrid最後決定,買下Taylor在國家公園旁的房子,完成她的「追蹤」行動。但一系列的瘋狂舉動後,Taylor早已花光了母親的遺產,最後連衛生紙都買不起,水電也被切斷,也導致手機無法充電。這時,她發現Taylor在國家公園的房子舉辦萬聖節派對,Ingrid假扮成幽靈,把手機拿到派對現場充電,但卻不小心被其他人採到扮裝的床單,露出了真面目。Taylor此時向Ingrid攤牌,彼此對峙,說出了真心話。事後,Ingrid回到房子裡,錄下了自殺影片,吞下大量安眠藥,打算與世訣別。

 ã€Œingrid goes west suicide」的圖片搜尋結果

    然而,Dan在看到Ingrid發的影片後,馬上叫救護車送Ingrid去醫院,Ingrid因此逃過死劫,而她再一次拿起手機發現,自己的影片在網路上爆紅,自己也成了「網路紅人」。

 

    本片透過各個角色的展演,略誇張化地敘寫現代人面對社群網路的態度與行為,尤以主角Ingrid的表現為顯要之處。因此,本文透過電影中的每個角色在故事以及社群中的展演與表現,來探討他們各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與分析其行為背後傳達的意義。

 

一、劇中角色的社群展演

(一)Ingrid

    Ingrid近乎於瘋狂的表演,點出了現代人對於社群網路的態度與通病。Ingrid對於社群網路的瘋狂依賴感,其實可以從劇情上推測其原因何在,也就是—孤獨。Ingrid是孤獨的,在母親生前和母親無所不談,像是好朋友一般的相處,但這一切在母親死後變了調,親密關係的消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孤獨,以至於她只能在社群軟體裡抓住情感上的依賴個體,錯把對於Charlotte來說,只是「隨機」回復的互動留言當作情感的象徵。Ingrid在婚禮鬧場事件後向Charlotte的自白裡說到:在我母親過世後,你是唯一一個連繫我的人,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一點。由此可見,Ingrid的出發點是親密關係消逝後的孤獨感,還有對於社群網路的錯誤解讀。

 ã€Œingrid goes west suicide」的圖片搜尋結果

    筆者認為,每一個社群網路的使用者,其背後都有個曖昧不清的「孤獨」存在,無論使用者本身察覺與否,這樣的孤獨感都是存在的,這也是Ingrid這個角色的展演重點:究竟我們為什麼這麼依賴社群網路?而孤獨正是原因之一。因為孤獨,Ingrid錯把社群網路當作情感歸屬;因為孤獨,有些人會在社群網路上頻發動態,讓其他人「滑過」自己的存在;因為孤獨,我們透過動態來偷窺別人「選擇性分享」的生活。而社群網路具有壓縮時間的特性,具有即時分享的功能,也能夠讓使用者「決定」自己想要呈現哪一面在社群裡,因此,時間被切成瑣碎的細塊,能夠看見其他使用者「自曝」生活,認識他們「營造」過後的樣貌,時不時,我們能夠給予對方「愛心」、「讚」,來表示關心與某種程度上的「關注」;這些似乎成了我們在社群網路蔓延生活各面向的情況下,產生出的一種新的互動模式。

 ã€Œingrid goes west suicide」的圖片搜尋結果

    Ingrid對Taylor的所有行為,早已不是「追蹤」,更像是「跟蹤」,全面的複製Taylor,這些行為看似瘋狂,但其實也是現代人的毛病。因為某某「紅人」用了什麼,所以我就要用什麼,因為這會讓我顯得更酷;因為某某「紅人」說了什麼,我就覺得那很酷,複製那些話,當作自己的箴言。這樣的行為並非全然地對與錯,而是,追蹤者這些行為背後的「無條件接收」其實是危險甚至瘋狂的。網路紅人無疑是當今社會的「影響人物」,無論紅人本身的承認與否,影響都是存在的。因此,他們的行為、言行,甚至是物質都是被追蹤者模仿與崇拜的,但是,追蹤者往往無條件地接受這些影響人物的所有資訊,並給這些資訊「好的直覺」,而不加以檢視這些資訊背後的真實性與影響力,被爆炸性的資訊「餵養」著,很有可能喪失了自己檢視、體驗,甚至是選擇生活的能力。電影中,Ingrid去Taylor常去的餐廳,點了和Taylor一樣的餐點,但吃了一口後馬上作嘔吐出來;Ingird用和Taylor一樣的頭髮、皮夾,看Taylor看過的書,買Taylor喜歡的裝飾品,喝Taylor喜歡的酒,生活中沒有一個面向不是從Taylor那模仿過來的。電影中更能看見追蹤者「無條件接收」的現象,是Ingrid首次看見Ezra的「藝術品」後,毫不猶豫地購買了,但Ezra的畫,只不過是在現成的畫上加上意義不明的Hashtag,而Ingrid早已失去判斷的欲望與本能,接收了這樣的「藝術品」,只想要討好Taylor(可以說是社群網路的代表),而不想牴觸她。現實中又何嘗不是如此,所謂影響人物,發表著他們對於生活、社會、人生觀的看法與態度,這樣並沒有錯,但其追蹤者把這些話當作自己「思考後的想法」,但這些論點從來都不屬於追蹤者本身,他們就這樣接收了這些訊息,不斷的複製,於是社會中又多了一種「風向」,而這股風向的擁護者早已喪失思辨的能力,成為容易被影響的個體,而不是自己親自去感受事件後,再發表出自己的意見。

 

    至今,網路上的焦點人物透過經營粉絲專業與帳號,與追蹤者的距離又更近了,追蹤者喜歡這樣的互動與窺視感,因為現在的網路紅人,我們能夠看見他們生活的「日常」,追蹤者都有機會能夠被「注意」,就像Ingrid在電影中,在Taylor食物的照片下刪刪改改留言,其實目的無他,就是希望被注意,被發現,得到紅人的回覆,取得親近感,讓自己也像是網路紅人「生活的一部分」;Taylor在卡車拖運完的隔天標註了Ingrid,這讓Ingrid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感受到自己似乎擠上了社群網路上的「殿堂」,被一個「有名」的人「認證」,這讓Ingrid雀躍不已。在成為Taylor,模仿Taylor的過程中,Ingrid試圖在其中拼湊出「引人注目」的自我。在車上,Taylor和Ingrid唱著歌,其中有一句歌詞是:”All my life, I’ve prayed for someone like you and I hope that you feel the same way too.”正是這樣,Ingrid想要找到像Taylor這樣的存在,想成為這樣的存在,但這樣的路,是不可行的,正如她們回程的路,總是注視著Taylor,是會撞上護欄的。成為別人,是自我價值的一場災難。

 

    然而,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Ingrid面臨了孤獨,卻只能在社群網路中找尋生存的意義?

 

    科技日益革新,資本主義潛移默化的高壓與高效率社會,無疑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alienation)」,相對從前的社會型態,當今的社會運作模式讓人們不再密切的互動,個體之間彼此獨立,在高樓大廈之間「區隔」彼此;車水馬龍,生活的步調與速度加快,在這樣的流動意象中,就相對降低了人們「停下」的機會,停下來關照彼此,停下來傾聽他人,停下來感受真實的人際相處,這些本該是人與人建立關係與價值的重要管道,但卻被相對便利、壓縮時空、美好的社群網路給取代。因此,傾聽、真實接觸、面對面分享,這些更有「溫度」的行為不再被重視,當人與人之間少了有溫度的接觸,自然會感到孤獨,感到疏離,在數位的世界裡被大量的資訊壓得喘不過氣。

 

    人都是有分享與被看見、被傾聽的欲望的,且我們都知道我們擁有這些感受,但卻不知道如何解套,如何處理好這些感受,而錯認了自己的價值,在外者之間不斷探尋自己的模樣,試著讓自己討人喜歡,卻如在無花果樹尋花而未果,否定了自己,對做自己感到厭倦與疲憊,但這一切,都是源於心中的孤獨與無處釋放,找不到分享與傾聽自己的對象,讓真實的自己從來沒有展現的機會,就如Ingrid在自殺影片裡說的:

 

「我沒有人可以訴說……所有我發的東西都是假的。」

「我就是一個失敗者……我知道自己有一些問題,但我不知道如何解決,我

不知道怎麼改變,我不認為我可以改變,也許,這就是我。也許我對讓別人喜歡讓我感到疲倦,我累了,不想再假裝成別人了,我不想再一個人了,我只是,討厭做我自己。」

「如果你沒有能夠分享的人,那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我錄了這個影片,你們至少能看到真正的我一次。」

 

    社群網路的完美模樣在默默地篩選人,讓那些不與社群網路價值相符之人感到孤獨與疏離;而人一旦孤獨,一旦沒有可以分享的對像,就會在主流價值中尋找被擁抱與分享的機會,最後拼裝成一個社群網路營造的「組裝生活」。「如果沒有能夠分享的人,那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這句話點出了大多數人使用社群網路的心態與動機,就是分享,透過自己能夠控制的分享,我們呈現特定的一面給社群網路的使用者,塑造我們想要的形象,但當這樣的分享變了質,成了人的唯一價值,這會帶領使用者走向自己「不願意」的生活,一個假的生活。

 

    而無論社群網路再怎麼包裝著我們,我們終將要面對現實層面的生活。就像Ingrid面臨到沒有衛生紙可以擦屁股,沒有水,沒有電,這都是現實生活的警訊,雖然最後Ingrid仍然選擇了買酒(不願清醒)而不是衛生紙(現實生活)。電影中有一幕,Ingrid撕掉了Joan Didion的書來替代衛生紙如廁;Joan Didion是美國早期的時尚女作家、演員,可以說是早期的時代精神意義上「網美」,因此,Ingrid撕掉她的書來擦屁股似乎是意味著現實生活還是要過,社群網路總會被撕毀,而社群網路是不能幫你生活的。

「ingrid goes west suicide」的圖片搜尋結果

 

    Ingrid的自殺影片,為什麼會爆紅?

       

    諷刺的是社群網路的使用者通常對於較具負面思想或是不易理解但卻有內容的資訊無感,那些光鮮、有趣、新奇的,通常較吸引社群網路的使用者。但是,當這些不受歡迎的資訊夠有話題性,同樣能夠掀起大波的追蹤與點閱浪潮,就如Ingrid的自殺,能夠紅遍全球,只因她做的事夠新鮮,且具話題性。

 

    而最後,Ingrid覺悟了嗎?

 

    面對突如其來的爆紅,Ingrid到底有沒有從一系列的瘋狂行動中覺悟,在此,導演沒有給出答案,這些就交給各位去討論與想象。

 

    總而言之,Ingrid的各個行動展演都有其意義,而觀影者也許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對應的行為來反思,但行為背後的心理與社會因素仍然有其討論價值與警世性,Ingrid可說是瘋狂化的社群網路使用者,透過這樣的展演,讓荒謬更為明顯。

 

(二)Taylor

    在Ezra和Ingrid的池邊談話中,Ezra和Ingrid說出Taylor在成為社群網路寵兒前的真實樣貌,剛來到洛杉磯的Taylor就像個剛加入姐妹會的女生,對一切都不熟悉,沒有認識的人,Ezra想念那時候的Taylor,想念只有他們兩個人的時光。在電影後段Ingrid和Taylor的兩人對峙中,Ingrid說Taylor以前就像自己一樣,一樣無趣,一樣沒有朋友,一樣可憐,而Taylor的生活,充滿著謊言。

 

    Taylor不是生來就是個網美,她的一切都是她營造出來的,儘管許多她分享的故事是她從沒經歷過的。Taylor營造出一個氛圍,用來欺騙自己,同時吸引他人關注:所有與她相關的事物都是最棒的。這樣的營造,讓她活在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軀殼裡,她根本沒有看過《Deer Park》,卻和Ingrid說她的「Desert Door」是發想自其中;她不願意承認她的生活不過是謊言推積的假像,她根本沒有那麼精神與各層面上的「富有」。

 ã€Œingrid goes west」的圖片搜尋結果

    當初的她,是同樣孤獨的,沒有朋友,沒有人可以分享,生活越趨無趣,但是與Ingrid不同的是,她夠幸運,她擠身社群網路的殿堂,她的生活謊言騙過了大多數人,雖然背後的空虛感在腐蝕著她,但她卻不願意承認,她喜歡這樣子的生活。初見Ingrid時,她說她的職業是攝影師,但任何人都知道,那只是業配,根本不是攝影;在與Ingrid的對峙中,她不願意承認她從前的境遇其實與Ingrid相似,她不喜歡美麗的幻想如泡沫般被戳破。她的「秘密」,是如此的不「隱密」,就如荒漠之門的計畫,她享受「曝光」,樂於展現自己營造出的形象,而這樣光鮮的生活卻諷刺地不如Ingrid:Ingrid知道自己有問題,而Taylor似乎沒有發覺自己的醜陋。

 

    Taylor說穿了,只是個營造成功的普通人,她知道Harley的存在後,同樣地想要攀上關係,她沒有她想的那樣有風格與品味,她不過就是個懂得在社群網路中表演的幸運者,她扮演的是在社群網站中有影響力且無法脫身的空虛個體。

 

(三)Dan

    Dan可以說是本片最具有溫度的角色,他的行為關照之處,都是以「人」為出發點,他在乎的是人,擔心的是人。Ingrid沒有回覆Dan訊息一整晚,沒有如期歸還卡車讓Dan沒辦法參加劇本朗讀會,Dan卻只擔心Ingrid的安危,想確定Ingrid是不是遇上什麼事,而不是先考慮到他的車,考慮到自己的工作。在Ingrid騙他Nicky攻擊她後,Dan也是毫不猶豫地想要為Ingrid想辦法,儘管這份好心被Ingrid給利用了。

    Dan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知道什麼適合他,於是他在泳池派對上換上自己的帽子,解下緊繃的鈕扣,談上自己最愛的蝙蝠俠;在約會中他選擇自己喜歡的餐廳,而不像Ingrid,去Taylor喜歡的餐廳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

 

    而我們知道,Dan也是孤獨的,他是個孤兒,在父母離開後,他戴上蝙蝠俠的面具,假裝自己是他人,假裝這些苦難沒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但面臨這些苦難,Dan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解套。蝙蝠俠之所以與觀眾產生共鳴,是因為他只是個平凡人,沒有與生俱來的超能力,蝙蝠俠的力量與能力都來自於他的內心,他的專注力與意念,讓他能夠相信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Dan效仿蝙蝠俠,決定從心裡讓自己撐過苦痛,而不是由外物來化解這些憂鬱與孤獨,不同於Ingrid,在社群網路的光鮮裡尋找存放自我與喘息的空間,讓假象與謊言來改變自己,而在最後我們知道,Ingrid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Dan變成自己的蝙蝠俠,變成能夠關愛與傾聽他人的蝙蝠俠,儘管他的外在與形象不那麼美麗,但內心與行為卻是真實且溫暖的,因此,Dan可說是本片在展演人性真實面的重要角色。

(四)Nicky

    Nicky在電影中後段出現,而他的出現打破了原本的平衡,製造了角色間的衝突,他的存在,就像是「假象的破壞者」,讓充滿謊言的Ingrid感到不舒服,而當Dan與他初見時,卻不會感到Ingrid所說的不自在感,因此,可說生活具假象之人,在Nicky絲毫不隱瞞的直來直往與尖銳的語氣間,會感到沉重的壓迫感。

 ã€Œingrid goes west」的圖片搜尋結果

    Nicky不斷點出片中人物的問題,不只是對Ingrid的種種質疑,還有對Ezra的藝術觀做出批判與疑問,讓Ezra感到備受侵犯。因此,Nicky在片中代表著生活中那些對社群網路一針見血的批判與質疑,不討有假象之人喜歡,但其真實感又帶有著特殊的吸引力。

 

(五)Ezra

    Taylor的丈夫,是一名「藝術家」,他在片中扮演著對社群網路模糊的角色,他既是這種假象的使用者,卻又是這些現象的反對者。就如他與Taylor的關係,是「社群網路」的丈夫、是假藝術的再製者,卻討厭Taylor的虛假,使用折疊式手機以便”Keep life private”,實為一個矛盾的存在。但同樣的,他也有社群網路使用者的通病:很少人可以說話。所以面對Ingrid的關心,他某種層面上是快樂的。

 ã€Œingrid goes west」的圖片搜尋結果

二、結論—英格麗向西,而我們的方向在哪裡?

    英格麗向西,是一部透值得讓人一再反思的好片,看電影的同時也能夠在其中找到許多能夠將自身經驗與之對應的情節,而透過片中人物的展演,各有不同含意隱藏於其中,簡單來說,英格麗向西成功地構築出現代生活的圖像,在此用力推薦給大家。


電影爽度:8
故事劇情:9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10

緋紅女巫 殭屍哪有那麼正 Elizabeth Olsen Aubrey Plaza O'Shea Jackson Jr.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