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年前看完「熔爐」之後,我有好一陣子都會刻意避開跟「性侵害」相關的文章或新聞,因為只要看到哪些東西腦中不免又浮現「熔爐」中的一些「毛骨悚然」的片段。這回決定撰寫有「台版熔爐」之稱的「無聲」也是思考了很久。但看完的當下,我只能說,把它稱為「台版熔爐」似乎不太合適。
故事敘述失聰少年「張誠」轉學到啟聰學校就讀,搭校車卻意外發現最後一排在「玩遊戲」,一群男生集體性侵女主角貝貝,學校的師長即使知道此事件卻都不聞不問,認為只是孩童之間的打鬧而已,但事情卻越演越烈,被害者也為了報復或自保也一個個成為加害者!
本作改編自台南啟聰學校2009年所爆發的集體性侵事件。當年案件數多達300多件,年齡層分布從小學二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男男的性侵比例更是佔了65%以上。即使之後進入國賠的訴訟中,校方依然使盡各種手段來煙滅證據,甚至公然說謊與掩蓋事情真相,國賠案在2011年判決出爐,本來以為僅有7~8件特別的個案而已,但卻連環爆出多達300多個性侵案的事情。在案件審理過後的一年多裡,該校又被通報了多達30多件的性侵案未被通報的可能多達上百件…
為何我會說「無聲」被稱為台版熔爐並不合適,主要原因便是兩部的呈現手法。在「熔爐」裡,正邪兩方一眼即明瞭,且為了強化戲劇張力,有些景甚至使以誇飾的手法來呈現上位者的惡以及主角群薄弱的正義。但在無聲這邊,柯貞年導演並沒有針對正邪去做特殊塑造,反而是利用個案與個案之間的關聯去呈現被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連環關係。例如本片前期的反派「小光」,初登場便利用如咒語般的「一起玩啊」把我們捲進這個無盡黑洞,但從他近乎病態眼神裡,導演已經埋下後期事件爆發的伏筆。要來比喻的話,熔爐就是單刀直入,不多廢話,一次就把血淋淋的事實擺在眼前,結尾也是透過黑暗戰勝光明的手法讓觀眾應憤填膺;無聲則是一刀刀的刮,他不講求多快把你的情緒帶到最高點,而是透過一幕又一幕的寂靜恐懼讓觀眾進入這些孩子們的心境,結局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結論,只留下一個疑點讓觀眾去搜索。
建議還沒欣賞的朋友們,先不要以「熔爐」的標準來期待「無聲」的表現,就當作你在觀賞一部全新的故事,不要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影響。
我有大叫,但是他們聽不到
如標題所說,「當尖叫被消音,恐懼將會迎來最高峰」。由於雙方都失聰,受害者不管再怎麼大叫也是徒勞。你只能從他的臉上看到無限的恐懼。也就大大考驗了演員們對於情緒的掌控,同時也是這部作品的精華之處。不論是陳妍霏面對強暴與社會唾棄的無力感、金玄彬心理扭曲的猙獰、劉冠廷無法伸張正義的悲憤,這些情緒在沒有人聲的伴隨下反而更強力的打入我們心中。特別是金玄彬所飾演的小光,最後在天台那幕戲會讓我回想起「小丑」這部電影,他在訴說她被老師侵犯過後的扭曲心裡就如同亞瑟在徹底墮落成小丑前對幻想最後的掙扎,眼神裡同時夾雜恐懼、厭惡、歡喜等情緒。雖然無法對於他在電影前2/3的所作所為釋懷,但不免也會對於這個孩子產生憐憫。畢竟歸根究柢,他也只是在成人商業世界中眾多犧牲品裡的其中一位。套一句「黑暗騎士」裡的話:「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ian」。受害者也曾想為了自己的正義挺身而出,但一直未能得到回應,在時間的催化下,為了保護自己,另一個加害者也就此誕生了。
雨天與解脫
「你喜歡游泳嗎?」這是貝貝在電影開頭丟給張誠的問題。後續故事中,我們也不斷地看到「水」這個意象的出現。從游泳池、雨天、貝貝喜歡穿的泳衣等等。這其實暗示的是他們逃離現實的道路。「痛苦是否和憋氣一樣,數 1 2 3忍一忍就過去了」在這個殘酷的社會裡,這些失聰學生不得不逼迫自己融入,學會憋(忍)氣(奈)這一切的不公不義。這樣的隱喻到了結尾那場雨戲變便顯得十分珍貴,導演柯貞年在一次訪談中便有提到那幕戲便是致敬「刺激1995」Andy逃獄後在雨中享受自由的片段。雖然傷痕無法抹去,但就在這個片刻,任憑雨水打在臉上,沒有傘(社會價值)的壟罩,這一刻,他們是自由的。
結語
其實無聲並沒有當初想像的那麼黑暗,看到部分會胃痛是真的,但導演都會適時的加入一些緩和劑,讓你至少能晚整得看完這部作品。但電影結束後,不代表類似事情便不再發生,這個傷疤會一直存在。導演花了長時間去做田調,最大的 希望莫過於希望讓人們不再覺得「這不是台北的事」或「這只是台南的事」而有了不同的對待。我們常笑說台最溫暖的東西是人,但若真是如此,2009年的事件早就該被揭露了。
無聲是恐懼的根源,但有聲卻裝無聲,這所造成的威脅是難以衡量。身唯有聲者們,能在能力範圍之內去替自己所見的不平之事出聲,或許就能打破這座「無聲森林」。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