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多愛音樂,才能拍出這部《曼哈頓戀習曲》?
忘了《K歌情人》吧!那只是一首歌,作個曲填個詞,配上好萊塢慣用的愛情公式,包裝的既精美、商業又單純。《曼哈頓戀習曲》則是做一整張專輯,是音樂人對 音樂、對愛情、對事業、對生活的一封厚厚的情書,同時在紐約這個夢想的應許之地,以夢碎後的心境孤注一擲,造出一個自己的藍海的故事。
John Carney在視覺上的表現並不特別,回憶橋段的處理也有點工整的無聊。可是以歌曲破題、點題、延題、收題,片中大量原創與非原創歌曲串出的整個故事,格 局已經超越舊作《曾經,愛是唯一 (Once)》那單純兩人之間的愛情,而是集結許多段愛情故事相互交織,與音樂一起暢快碰撞出的精彩眾生相。鈕承澤在《愛》這部作品也 企圖達到這個崇高目標,結果眼高手低做出一堆沒深度的速食拼盤。那是真正懂愛的人,經過熱戀、相惜、心碎、拖磨、凌遲、悔恨、委曲求全、勢不兩立、不知所措、心猿意馬過後,見山又是山的人,才能達到的高度。
事實證明,音樂人或許真的是比較懂愛的,畢竟音樂是除了文字言語之外,用來傾訴情感最直接的媒介。
我喜歡男女主角之間一直維持著的,不慍不火的曖昧情愫,或許是天涯淪落人,卻也只是一段旅途中的夥伴。我喜歡男主角介紹自己的時候,用維基百科來交代自己 的生平。都數位時代了,有什麼比維基百科更能介紹一個從前很厲害但中年失意的唱片製作人?我喜歡〈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分成兩次的重複處理。開場時,只是交代這個女生似乎遇到情傷,被朋友拱上台,唱的時候也沒引起很多人注意,眾人仍窸窸窣窣的閒聊自己的事情。沒想到到了男主角的觀點,我們看到他看到的東西,小提琴、鋼琴、爵士鼓、編曲和聲一來,整首歌就不一樣了,一位有志難伸製作人滿滿的才氣,也在此昭然若揭。 也就是在這個橋段,我真正喜歡上了這部作品。還有獨立唱片業遇到數位時代音樂賣不出去的窘境,到處找包裝去行銷音樂,甚至出現「隨曲訪談」這種疾病亂求醫的行為,屏棄挖掘、培養璞玉的初衷。也就在這時候,創作者對數位音樂抱持的樂觀態度,使得製作音樂打破了一定要錄音室、隔音牆、混音器、眾多音軌等等的限制,變成「整個城市,都是我的錄音室」這種風險極高卻極度有機,相當令人振奮的創作模式。
拍電影不也是這樣?有人說數位時代帶來的是劣幣驅逐良幣,因為創作的門檻降低,當每個人都能發表文章、圖畫、歌曲、影片,卻也造成越來越少人願意花時間花心力去打磨上光,作出一個夠好有質感的作品。但換個角度看,如此的媒體近用或許也解放了傳統的創作限制,讓沒有資源的創作者享受更多揮灑的空間。看著用絲襪套成、非常土炮的麥克風防噴罩(原來那個網子叫防噴罩,查了才知道),我欣喜若狂。沒錢就是發揮創意的最好時機,太有啓發性了!
而當年在《戰慄時空》試鏡,極力說服導演想要擺脫花瓶形象的綺拉奈特莉,如今也是極具感染力的女演員了。雖然比起亞當李維驚人的真假音轉換,她的歌聲顯得較為扁平無奇,然而透過她的演技,以及蘊含著滄桑炎涼的纖細少女聲線,還是把螢幕外的我感動到翻過去。
看完第一次,整整24小時都在重復聽歌,中毒到路上騎車也在哼。能夠在2015年的第一部片看到這部電影,真的好幸福。
沒過幾天又看了第二次,應該還會有第三次吧?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10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