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是導演陳芯宜從2004年開始拍攝無垢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林麗珍,歷時十年的紀錄片,呈現了林麗珍的生活點滴、對舞蹈的闡釋感受、以及無垢培訓、排練、表演等等的過程。
我對於舞蹈藝術這塊的涉獵,可說是少之又少的淺薄,儘管如此,關於舞衣布幔的輕飄飛揚、人體彩繪的強烈色彩、還有肢體舞蹈的剛柔並濟……等元素呈現出的畫面美感,想想也不失為一種別緻的觀影經驗,這也是我選擇看《行者》的原因。
影片初期,鬆散而沒有主軸劇情的編排,難免讓人感到有些乏味,我想這也是紀錄片的原罪吧,你就看著一位對舞蹈充滿熱誠的婦女,對著鏡頭淘淘不絕的講她有多喜歡舞蹈,她對周遭有什麼體悟給了她創作的靈感,看著一塊布或回想起一段表演時就紅了眼眶,還有在排練時對著舞團成員叨唸著一些抽象的概念,不斷重複著「了解老師意思嗎?」的時候,甚至讓我有點煩躁。
但耐著性子接著看下去,看著林麗珍老師講述了《醮》、《花神祭》、《觀》等舞蹈的精神,再看到表演呈現出來的畫面,不知不覺竟然也略懂一些這些舞蹈所想表達的意涵,那種無法用具體語言說出的內心感動,我忽然明白了,林麗珍老師就是一個極度浪漫感性的人,而且因為她全然的投入,往往也激發旁人的響應,這股能量愈擴愈大,一起觸動了觀眾的感性神經。
我也曾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的感性主義擁戴者,為什麼說曾是,因為長大後發現這個世界愈來愈貶低感性,所有事情都叫你要理智、講求邏輯、觀察數據、懂得分析,敘事要具體明確,讓人聽得懂,不要總說些我感覺我感覺如何,那些無法被衡量的感覺沒有用處,所以我的思維被潛移默化了許多,對於人生處事有更多「理性」的考量。
我們處在一種重視效率、實用主義的世界,而且速度愈來愈快,數字愈來愈多,然後有一天忽然覺得疑惑,怎麼我們沒有因為這些數字讓人生變得更加清楚,反而陷入了一種迷失和惘然之中,是不是我們應該暫時停止聆聽外界給你的期待,緩緩的沉靜下來,由內心觀照自我的感受,就像金城武在廣告說的「世界愈快,心則慢」一樣,沉穩的找到心的方向。
講這些當然不代表理性與感性就是敵對的關係,事實上我們還真的需要理性與數據清晰的管理來讓人生正常運行,尤其是如果你擁有公司、或者需要經營一些機構甚至是國家時,就非常要求理性的方式。只是我們也不該為此就變得冷血無情,對周遭的一切無動於衷,如果什麼都依循SOP、商業化的成功公式,那就不會有像無垢一樣別緻又獨特的藝術創作。
無垢舞蹈劇場秉持著林麗珍對藝術的堅持與理念,重質不重量,以「十年磨一劍」的方式淬鍊出充滿靈魂的經典作品,從1995年至今僅推出了《醮》、《花神祭》、《觀》三部舞作,但每一部都傾盡所有心力,從服裝道具、到演員每一個肢體表情的細微表現,通通精緻豐富,並融入了許多台灣本土元素,以及生活經驗與心靈反思,讓每一支舞都十分的有質感。
在編舞的藝術層面,讓總監林麗珍的感性恣意發揮;而無垢的經營管理,就讓團長陳念舟(也是林麗珍的先生)的理性來把持運行,兩者相輔相成。
再談無垢的舞蹈動作,從林麗珍老師在教學時不斷說出的「緩慢」、「安定」、「沉靜」等語彙,流露出一種簡單有力的能量,非常詩意又具有禪韻,宛如在呼吸吐納間,藝術就順其自然地流入了你的生命裡,也許你的頭腦並不能完全拆解這支舞的細節,但你的心靈會被滋潤感動。
這從影片中一個小段落可以發掘其中趣味,是無垢教導一群國外舞者的過程。
對於重視速度、技巧的西方舞蹈來說,無垢帶給他們的是不一樣的舞蹈語言,一種新的、也是心的舞蹈面貌。
外在形式不重要,把技巧藏起來,重心放在中心軸,一切從內在出發,由內而外散發出的能量才重要,這會讓每個看似簡單的動作都充滿靈魂,安靜而飽滿,緩慢卻豐盈。
我喜歡《行者》裡舞者的表演畫面,看著他們投入執著的神情,充滿藝術美感的肢體語言,內心彷彿有什麼也被洗滌了,陶冶出對生活感性敏銳的一面。
但結尾用林麗珍自己緩慢的獨舞逐漸淡出,這一類的鏡頭擁有太多刻意雕琢的痕跡,反而流失了自然與真實的內涵,有點可惜。
整體而言,《行者》是慢慢走路的人,運用緩慢徐行的方式體現對生活的感悟;而他們也是勇於行動的人,認真且傾盡全力的執行每一個細節,只為成就關於跳舞的夢想、一種內斂卻豐盛的人生樣貌。
假如有機會的話,我倒是很想去劇院親眼觀看一次完整的表演。
---
參考資料:無垢-官方網站
原文發表於痞客邦部落格《艾厲森夢遊仙境》:
https://allison220.pixnet.net/blog/post/203796217
加入 Allison艾厲森 粉絲團,我們可以聊的不只是電影:
https://www.facebook.com/Allison220.wonderland/
故事劇情:6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