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純粹以觀賞電影的角度去評價《未來叛變》(The Giver)這齣電影的話,相信不少觀眾都會給一個不合格的分數,因為故事虎頭蛇尾,節奏混亂,劇情胡鬧。可是,電影宏大的背景設定和世界觀,其實有不少可以討論的議題,只是片長僅97分鐘的電影發揮得很差。
故事講述在未知的將來,人類建立了一個擁有全新社會制度的「烏托邦」社會。每名出生的嬰兒都要經過基因鑑定,由國家統一的生育員所生產的,嬰兒會獲分配到某個家庭照顧。在長大成人當日,國民會被「長老」分配擔任不同的職業。到老年的時候,就會被「解放」(安樂死)。而所有人每天也要注射藥物,以消除他們作為人類的情感,沒有負面的思想,乖乖地服從社會的規範。主角Jonas獲分配擔當社會唯一的「記憶傳承者」,負責傳承上一代「記憶傳承者」有關人類歷史真相的記憶。當Jonas知道了社會的大陰謀之後,決心要打破這個社會制度,拯救全部人……
在戲中的「烏托邦」社會,雖然每個人都好像生活得幸福快樂,資源充裕豐富,沒有罪惡,但這個社會的本質與共產國家和George Orwell《1984》小說中的極權社會無異。一班「長老」手握大權,創造了這個新世界的規則,除了「洗腦」藥物之外,另一個統治策略就是「語言」。與《1984》差不多,「長老」規定了語言要「精準」,從語言中消除所有負面和抽象的詞語,連「Love」這個詞語也不准使用,令國民變得純良有禮貌。另外,還有無所不在的「老大哥」監控錄像鏡頭。政府主張統一化,每名國民的衣服設計都是國家統一的。而電影大部份的時間都是黑白畫面,以配合劇情需要,因為國民都受到「洗腦」藥物的影響,看不到彩色的世界,但當主角Jonas漸漸得知有關人類的歷史真相,拒絕注射藥物之後,電影畫面開始變成彩色。
電影在問觀眾一個問題:你想做一個「幸福」、無知、無感情的人,抑或是被釋放人性和得知人類歷史真相的Jonas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就好像一個著名的哲學問題「快樂機器」一樣:有一部機器能夠提供所有快樂的感覺,但當你連上之後就不能再下來了,這部機器亦不會故障,你願意使用這部機器嗎?電影中的國民,就好像「長老」牧養的「豬」,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在藥物的影響下,精神上亦得到滿足,甚麼人類的知識和歷史,根本無需理會,也能夠生活得「快樂」。
相反,當Jonas脫離藥物的影響,得知人世間的醜陋和險惡之後,一度情緒崩潰,但他沒有好像10年前的「記憶傳承者」般選擇「解放」(安樂死),反而選擇了冒險拯救全部人,實在勇氣可嘉。但突然之間讓所有被洗腦的人得知真相,又是否一件好事呢?試想像一下,我們突然告知北韓人民歷史的「真相」,他們會否全部變得精神崩潰呢?
雖然電影中的「長老」(獨裁者)暫時好像是賢人明君,但若果繼續維持這個極端家長式管治的政治制度,終有一天「長老」」會變成昏君,這個維穩的制度,終有一天無法保障人民的褔祉。所以,你寧願居住在新加坡、中國大陸,抑或是一個擁有民主的城市呢?我相信在現時的政治局勢下,不少香港人會選擇後者,亦肯為了爭取民主而付出,就好像Jonas一樣。
不論怎樣也好,電影帶領觀眾進入了一個「烏托邦」極權社會,了解當權者如何透過封鎖資訊、修改語言、藥物、監控等手段,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讓觀眾思考我們在現實中想要一個怎樣的社會。值得留意的是,電影中段出現了一、兩秒「六四事件」王維林擋坦克的紀錄片畫面,而這齣電影其實已經被上載到中國大陸的互聯網上,不知道會否被中國政府封殺呢?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7
題材鮮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