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6) 「如詩如畫的情感調和」
《丹麥女孩》一開場就以絕美的攝影、光影與色調,優雅的服裝、造型與美術在一場主角埃恩納的畫展揭開序幕。然而,全片最先看見的角色是埃恩納的妻子葛蕾塔,葛蕾塔在畫展一隅凝視著埃恩納的畫作,一片矗立著五顆纖細枝幹的沼澤,隨著故事推演也漸漸帶出這片沼澤之下渾沌且神祕的情緒。
故事講述Eddie Redmayne飾演的埃恩納與Alicia Vikander飾演的妻子葛蕾塔,一對同是畫家的夫妻,在一次葛蕾塔的模特兒缺席的情況下,葛蕾塔請埃恩納套上絲襪、披上洋裝成為「莉莉」讓她繼續完成局部未完成的畫,也因此喚醒了埃恩納心中居住許久的真實靈魂。漸漸地,故事一方面描述埃恩納追求心中女人靈魂的實現過程、性別認同的矛盾與不確定、正身過程與妻子性別認同的糾結;另一方面也呈現了妻子葛蕾塔面對老公時的困惑、面對外人時的沉穩堅強與脆弱、最終老公動變性手術後的無奈與陪伴。一件事情、兩個角色不同心境,對比之下雖然影片特別關注的是埃恩納的靈魂喚起與性別認同,然而,背後與埃恩納一同面對這個狀況的妻子葛蕾塔的情緒卻格外令人動容。
全片可惜之處莫過於,女人的靈魂是長久居住在埃恩納的內心,但故事前半段的呈現少了許多埃恩納對於性別的懷疑和困惑,彷彿一個開關一樣,披上洋裝後就喚起了心中的「莉莉」,而在這之前對於性別的認同卻是毫無糾結的。導演只在這場披上洋裝的戲花了較多篇幅描述,包括許多主觀鏡頭的分鏡設計與埃恩納的表情特寫、手指觸碰洋裝的細微畫面,搭上一點一滴堆砌起來但第一次就衝到高潮的配樂,諸如此類明顯的手法好像要趕快帶過這個「從無到有」的情緒,著實成為我對本片最有意見之處。
我想,全片最突出的情感莫過於葛蕾塔對於埃恩納堅定的愛,一種超越愛情、親情、友情的陪伴與支持。不知何故,故事進展到中後段時,葛蕾塔對於埃恩納的情感讓我聯想到「母愛」,這種母愛陪伴成全了摯愛去做她想做的事,也就是變成女人「莉莉」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丈夫埃恩納。應該就是這種近乎犧牲奉獻的情感,使我聯想到母愛吧!如此的聯想也在片尾從徜徉在陽光下虛弱的莉莉口中得到呼應,莉莉告訴葛蕾塔她做了一個夢,夢裡她是個小嬰兒躺在母親懷中,而母親叫她「莉莉」,隨後葛蕾塔也呼喚「莉莉」。至此,電影片名講述的丹麥女孩,我想除了指稱性別喚醒的莉莉之外,也同時指著這位偉大的妻子,葛蕾塔維金納。
順帶一提,由於《丹麥女孩》劇中設計了經歷性別變化的丈夫與堅定陪伴的妻子這樣的角色安排,不難讓人聯想到一樣是演員艾迪瑞德曼所主演的《愛的萬物論》,描述一個罹患運動神經疾病的丈夫與同樣堅定照顧與陪伴的妻子。這樣的角色巧合剛好都讓艾迪瑞德曼碰上了,而這兩部電影的角色都非常挑戰艾迪的演技。而《愛的萬物論》讓艾迪在第87屆奧斯卡獲得最佳男主角的殊榮,我必須說,在《愛的萬物論》之後,艾迪瑞德曼以《丹麥女孩》裡的精湛表現再次入圍第88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完全不為過!
全片從畫面、美術、配樂、表演甚至台詞都優雅無比,每個畫面幾乎都可以成為一幅畫,這樣的攝影也呼應著故事中身為畫家的夫妻。較少劇情轉折,緩慢的節奏卻從許多生活痕跡上看到主角受到性別喚醒之後的各種情緒,無論是劇本在生活細節編排或者是艾迪瑞德曼的表情或肢體語言的表現上,著實可以感受到電影細膩且優美的調性。
在莉莉的靈魂被喚醒之後,埃恩納/莉莉與葛蕾塔經歷了許多複雜的情緒,包括莉莉與一名男同性戀衍生的感情,以及葛蕾塔與埃恩納的老友漢斯細微的情感互動等等。其實這類主角以外衍生的感情在前半段我覺得突兀且多餘,但隨故事演進雙方各自的感情比重越多也越顯重要。雖然這些配角不免在劇情上有些功能性,而複雜情感猶如作畫時的各種不同的色料,但這些複雜情感的過渡,在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沉穩且不疾不徐的調和之下,不僅不顯突兀,更如詩如畫的呈現這溫柔又動人的作品。
故事劇情:7
氣氛營造:8
演技表現:9
題材鮮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