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篇文章
"I knew all the rules, but the rules did not not know me."
Into the Wild《Guaranteed》

影評 【我們的那時此刻】

2016-02-19 00:13:49


 

  小型放映室的窗簾拉上、燈光暗下,觀眾靜默,只知即將走入歷史,不知究竟會面對什麼。直到螢幕亮起,那時、此刻影像交錯,緩緩流瀉出一長河,底下有著溫婉而深刻的脈絡,它與我的生命記憶親密地近乎膽怯,卻又恍惚地疏遠。這部光影言語只有一個名字:華語電影。

 

  做為一部紀錄電影的電影,以金馬獎為主軸,一口氣說了台灣影史五十年的故事,在大量影像史料的爬梳整理中做出取捨,並非特地歌功頌德,而是一次沒有門檻,充滿感情的回顧。這條路上蜿蜒曲折,電影與時代、觀眾一同轉變,走過安逸、混亂與虛無,現實未能實現的都映照上螢幕,人們進戲院睜著眼睛作夢,戲院外社會不斷動盪。

 

  於是我們回到1962年10月31日,那是第一屆金馬獎,做為藝術成就的表揚,卻諷刺的是為了替老蔣祝壽而成立。早期的電影類型多為清新寫實與武俠,接著是主旋律電影豪不掩飾地宣揚國族主義,對九O後的我來說,實在難以產生共鳴,尤其後者,不僅現在看來誇張、矯揉造作,某些刻板印象甚至強烈的叫人不敢恭維。可是,關鍵在於可是,我沒有辦法輕易批判。因為對上兩個世代的人來說,那些曾是他們的生活、認知、生命與現世接觸到的一切,對應時代,當受刑人悲壯地說出「想哭,就唱歌」,小孩以虛假的配音唱出「梅花梅花滿天下」,場面其實有點可笑,但我內心是激動的,電影真的可以讓我站在那段自己不可能經歷過的歷史,有機會從社會角度檢視和理解過去的記憶,這非常重要。我想歷史是如此,發生了即為過往,便住下在那裡,再新再年輕的世代,不觸碰它,也終有一天無法忽視;表面看來,僅是文字和事件,可仔細一瞧,且不說深根土地的情懷,那些篳路藍縷的人影,投射出的都會是成千上萬個自己。

 

  八O年代台灣新浪潮,這段華語電影史上最令我陌生又熟悉的時期(即便名作能夠如數家珍,羞愧的是多數都還沒看過),才突然感到親近。好電影是亙久的,當《兒子的大玩偶》坤樹再畫起臉,那拉近定格的技法,竟與《四百擊》結尾表現孩童的迷惘神情如出一轍,我心頭一震,不由得暗自思索兩者探討的價值。猶記兒時觀賞只覺得難過與無奈,今日勾起的感受卻又要繁複上百倍,剎時是說不出的五味雜陳。九O年代台灣電影跌落谷底,藝術與商業曾經在台灣市場被分化,千禧年後外片配額全面開放,又再次打擊了本土電影產業。縱然如此,廣義的電影工作者前仆後繼地投身這項產業,每個人的自白,一字一句都顯得特別重:陳玉勳一聲「我們這代都掛掉了」背後其實是滿滿無奈、桂綸鎂付出多少才換來得獎感言、戴立忍感謝楊德昌與老師多麼真誠、劉德華的一鞠躬道出香港電影產業的悲涼、李安的誠懇與侯孝賢的心心念念更是動人。他們的血淚與哭笑,確實如電影該被看見。

 

  楊導整理出的影史紀錄,不能說沒有缺點,他始終放不下的是人情,這份溫暖總是珍貴,在某些時刻是觸動人的關鍵,但也偶爾會讓影片露出一廂情願的破綻。可是這無損於觀影的趣味與價值,尤其當電影作為反映社會的鏡子,觀眾很大程度上也是裡頭的一部分。所以每個人都向我們道謝,為彼此的存在而感激,只有透過認識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接納,才有看見良善的機會。電影就是人,而且不會消失。你怎麼能不愛它?


電影爽度:7
故事劇情:8
氣氛營造:7
演技表現:6
題材鮮度:9



留言
或您可以完整的文章回應 點此回文
黎仰欽
2016-02-22 13:11:26

「電影就是人,而且不會消失。你怎麼能不愛它?」
深有感觸,願我們不論拍電影、演電影、看電影的
都能繼續一直這樣深愛下去...

電影相關文章


院線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