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伍迪艾倫指導,是歐洲三部曲的第二部電影。故事描述編劇家吉爾跟著未婚妻一家人來到巴黎旅遊。嚮往巴黎生活的他,在陰錯陽差下,在半夜穿越時空回到嚮往的過去,進一步有了新的體認。
就像是《曼哈頓》的現代翻版,處處充滿了導演對城市的憧憬。也難怪有人說《午夜巴黎》就是伍迪艾倫對自我的一種投射。電影由巴黎的街景開頭,搭配著大師柯爾波特的音樂,有別於忙碌的紐約大都會,散發出一種復古的美。伍迪艾倫像是其他藝術家一般,幻想自己是各個名人的好友。20年代的巴黎,充滿熱鬧文藝的感覺。華麗的舞會活絡了上層階級,文學、思想、藝術蓬勃發展,目不暇給。導演透過一輛馬車,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起先遇見了費茲傑羅與塞爾妲夫婦,還有海明威,再者是葛楚、畢卡索、達利…等大師,他們的出現,填滿了所有文青的想像。以奇幻片而言,穿越時空是一個真實的夢。但就另一方面而言,又何嘗不是現代人的一種渴望呢?吉爾透過過去,忘記白晝種種的格格不入,那是一個自身的小確幸,也成了唯一的慰藉。
而在這恰似真實的夢境中,又找到了一點虛幻。亞瑞安娜—這位故事中塑造的女子,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伍迪艾倫的電影不乏這樣的女子。比較《曼哈頓》的Mary Wilkie,兩人都有著一股神秘色彩,吸引了許多人。畢卡索愛她,海明威愛她, 還有其他世代的人也仰慕著她。帶點冒險性的個性,讓她們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縱使最後都無法留下而遺憾,不過也因為這種捉摸不定的魅力,成了受人喜愛的角色。這也或許是導演最嚮往的女性想像吧!
伍迪艾倫對於人物的刻畫細膩。費茲傑羅對妻子的深情,海明威的自傲,塞爾妲的情緒化,達利、曼雷及布紐爾對於超現實的認真,都在片中一一表現。他也透過三個女性角色,說明了一種對於感情的想像。伊內茲是位美國人,生長在優渥的環境,資本主義的影響及物質享受,使她無法理解精神的美,不意外她會迷戀上只會啃著書本侃侃而談的書呆子大學教授了。即將結婚的兩人兩人縱使貌合,但卻神離,最後分開也或許在眾人意料之內。第二位是20年代的亞瑞安娜。有著令吉爾足以忘記死亡的魅力。那種強烈的愛,也或多或少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影子中,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縱使兩人相愛,也沒有理由待在一起,她選擇留在屬於自己的黃金年代中,是她命運的歸宿。好在導演讓回到現實的吉爾找到嘉碧葉—巴黎古董店店員,當兩人在片尾相遇時,頓時下雨。她有著同吉爾的愛好,巴黎雨景、古董玩物,就像是知己的兩人,逐漸在雨中遠去,是一段超越戀愛的友誼,抑或是刻骨銘心的愛情,就讓人不得而知了,保留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片中充滿了屬於伍迪艾倫的幽默與驚奇,只要是伍迪粉絲,應都不陌生。透過教授的自以為是,諷刺了那些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們,也間接嘲弄了崇尚拜金主義的膚淺人們。電影中所謂的「專家」,也不過是經由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比起親身經歷差遠了。當人學會自己去尋求解答,將會打破盲目地尊崇,揭開表面博學多聞的醜陋真身。而驚奇部分則有兩點,驚奇之一在於主角選擇了歐文威爾森。擺脫了以往的誇張風格,他成功詮釋了一位對文學有熱誠又恐懼,而選擇離開好萊塢這塊商業大地的吉爾,讓人拍手叫好。另一個驚奇,在於請了法國第一夫人客串博物館解說員。縱使無法全程參與拍攝,但卡拉布魯尼的角色,也是一個極度適合巴黎的代表,讓人感受到導演對此片的重視。 劇中提到的黃金時代,也是一個很具思考性的話題。每個人都自認有屬於自我的黃金時代,卻沒有發現那種幻想只存在於自身的內心中。吉爾喜愛20年代,有著海明威、費茲傑羅、畢卡索、達利……等大師的年代。亞瑞安娜喜愛更久遠的1890年代,美心餐廳、舊式馬車及紅磨坊都是她的最愛。而他們遇見的高更、竇加及羅特列克,卻又一致認同文藝復興才是真正的美好。此刻,吉爾才瞭解沒有所謂的黃金年代,只因人心是無法滿足的。當我們嚮往著過去的美好時,卻忽略了現世的優點。
當亞瑞安娜的離開對應著嘉碧葉的到來時,或許就凸顯出了「現在」與「過去」的差異了吧? 穿越時空雖然不是一個很特殊的手法,但經過伍迪艾倫的包裝,就成了另一新的篇章。這也是送給那些緬懷過去的人的最美禮物。
故事劇情:10
氣氛營造:10
演技表現:8
題材鮮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