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文學」的產生,可以說是一種反應社會狀態的文化現象。「江湖」象徵著個體無法完全掌控或是改變的亂世;「俠」則是個體在面對大環境壓迫下產生的一種獨立自主的意識投射。換句話說,「俠」集結了人類對於一種獨立自主人格的嚮往。
雖然在很多武俠著作裡,對於「俠」的武功技能、常常被視為武俠文學的主要魅力,但是武功技能並不是構成武俠文學最關鍵的核心。武俠文學的美感,來自於個人在面對大環境壓迫下的無力與無奈感;在這樣的無奈感之下,依然挺身而出,做了不違背個體意志的選擇,並以此建立自己作為人的精神高度。
承蒙 friDay 影音邀請參與首映,觀看了爾冬陞導演的新作「三少爺的劍」。其原著為古龍的武俠小說,首部翻拍為電影的紀錄是 1977 年由邵氏兄弟製作,當時主演的演員即是後來成為導演的爾冬陞。2016 年和徐克又重新以該題材製作了全新的版本。此片明年 1 月會在 friDay 影音獨家上架。
《三少爺的劍》描述傳奇劍客燕十三劍快如電,刀下亡魂無數,卻一心以神劍山莊三少爺謝曉峰爲目標,矢志打贏對方,為自己留下鼎世名聲。
武俠題材當中設定的江湖,本來應該是一場混沌,而在江湖行走之人應該是更貼近自我放逐的角色。江湖對比於朝廷的公家體制,可以象徵對社會體制與常規的失望與不滿。換言之,它應該是無意識形態的:俠客的存在隱含著被放逐的知識份子,想改變社會的心願。
但是在大多數的武俠題材裡,江湖當中存在著如同官僚般的當權門派,以他們的武功技能,去建立自己的權威與勢力範圍—這樣的存在性似乎又與江湖的自由是相違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真正的自由並不存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存在著位階與權力關係、資源的爭奪與意識形態的對立。因此,江湖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場域,而是一種心境,一種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
真正的俠客,不在乎其武功高低或身分背景,而是一種處應世界的姿態。如何在一個事實上不可能逃脫的江湖裡,仍能保持自己的自恃與天然的心性,其實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武功技術在江湖,就是一種權利籌碼。在閱讀武俠題材的作品當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多少俠義人士受武功祕笈的吸引而相爭追逐,最後失去自己走火入魔。這種行為其實跟世間追逐名利是同樣的映射。即便是在江湖這樣混沌的地方,其實也有自己的價值結構存在。
「三少爺的劍」同樣以一個人面對所處社會階層的掙扎奮鬥為基礎,這個角色在故事裡被切分為兩個完全不同出生的人去作對比:一位是出生在名門世家眾所注目的三少爺,容貌清秀惹人憐愛;一位是漂無定所反社會強烈的燕十三,刻意扮鬼臉遠離他人。
雖然,看似截然不同的處世方式,但兩人同樣都有著對世道與常規的種種不滿。只是因為生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所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生存與戰鬥方式吧!雙方都在尋找自己的某種救贖,透過跟自己的價值信仰合而為一。
但一個人追尋的價值,可以說是絕對的嗎?而在追尋這個價值的同時,過程與手段是否常常反而有違背於自己正在追求的東西?電影當中描述的過程裡,都讓當事人吃了一些苦,讓他們也必須對自己的價值產生質疑、產生各種疑惑,都是很真實的試煉。
電影最後的安排仍然讓人失望,它給了很多各種對立的元素可以對話,這些對立的元素,正好能夠挑戰那些華而不實的價值理由。然而最終全部以三少爺自己內心做了一個選擇而大翻盤,全然推翻了之前建立的各種社會人際結構。三少爺果然是三少爺,世間的一切仍然圍繞著他的意志而行。
電影裡頭的武俠世界,在價值對立上是清楚易於選擇的:好人與壞人、貪慾與感情,被欺負的可憐老百姓、官場與門派權貴的財大氣粗。
然而真實的世界總是不是如此黑白分明,日本導演黑澤明所拍攝的「七武士」裡同樣也在描述俠道文化。就像大多數的武俠題材當中,七位武士起初也把老百姓當成心無雜念被欺負的爛好人,但不可能存在著這樣絕對的人物角色。每個人在複雜的社會夾縫中,有時候是被欺負、有時候欺負人,欺負人的動機有些是憤怒、有些只是好玩、有些是政治目的。在「七武士」當中並沒有全然地把人做這麼單一簡單的劃分,即便是被欺負的老百姓也有千百種樣,也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利己目的與立場。而俠客所投射理想社會的形象,終歸只能是理想。相較於「七武士」,「三少爺的劍」在人性與社會的刻劃上是可惜了。
人們看武俠題材的慾望,大概也是自身理想的寄託,渴望在這樣虛擬的烏托邦裡找到各種方法得到自身的清明。然而即便是武俠作品,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縱然有在厲害的武功,也不能保證全身而退,一個人要在結構緊密相互依存的人世間抱持自身的定性是何其困難。電影裡隱含著對世道的批判,在此看來似乎又過分主觀與自以為是了。「俠客」終究是無力拯救天下蒼生的,而「老百姓」依舊要靠自己努力地活。
那麼「救贖」到底是什麼呢?在江湖當中努力求生存的我們,也只能各自尋找各自的答案了。
故事劇情:3
氣氛營造:3
演技表現:5
題材鮮度:3